補充照片 | 新北雙溪牡丹步行三貂嶺隧道自行車道至瑞芳三貂嶺三瓜子隧道口 |
---|---|
2022.07.06 期待已久的「三貂嶺隧道自行車道」終於開放了,第一時間就上網登記報名,之後約朋友及家人一同參加,官方初期是規劃單向通行,由雙溪牡丹進隧道, 由瑞芳三貂嶺出隧道,後來官網又改為可以雙向通行,隧道內禁騎行只能牽行,與朋友討論後依照原定計劃,一樣由雙溪牡丹為起點,改採步行方式進入隧道, 個人登記的是當日第一梯次,看好火車時刻表車次,與朋友相約於雙溪牡丹車站會合。 「三貂嶺隧道自行車道」更改名稱為「三貂嶺生態隧道」 | |
出牡丹車站後順著鐵道圍牆步行,跨越牡丹溪的橋頭處立有指標,主要步行於鐵道的右側道路,路線將穿越過 102 瑞雙公路的高架涵洞。 | |
產業道路來到岔路口,路口的地上有清楚的指標,右方道路通往隆美煤礦,左方道路通往休憩站,報到的地方就是隧道口的休息站,所以要走左方道路。 | |
道路的左方突然發現有路條,路口釘有指標牌,山徑往尪子崙坑礦務課基石,而所在的地點,則是昔日的舊鐵道圓拱橋。 | |
指標距離基石約 10 秒,那怎麼能放過呢,順著竹林小徑進入,於一小土丘上發現基石,基石處也有標示牌,尪子崙坑標高 100 公尺,礦務課 NO.278 號基石。 | |
回到舊鐵道的路段續行,來到隧道口前的管制休憩站,現場有服務人員管制查驗,這棟建物原是臺灣警備總司令部橋隧連營房,癈棄後改建為自行車休憩站, 並設置歷史導覽等解說資訊,建物的後方設有公廁服務,原本的柏油道路,在此轉變成了鋼筋條棧道,牡丹車站到此休憩站約 1 公里路程。 | |
步行鋼筋條棧道來到舊三貂嶺隧道口,現行的三貂嶺隧道就在左下方,隧道口上書有「萬方輻湊」題字,老實說還真不懂什麼意思,剛好雙溪區的區長經過, 經區長的解說,其意是說:四面八方都湧向這裡,條條道路通羅馬的意思。 | |
隧道內根本就是冷氣間,外頭烈日當空,腳下是鋼筋舖設的棧道,地下泉水於棧道下流過,隧道頭尾的高低差形成自然風洞,風生水起空氣清新沒有異味。 | |
兩側牆壁處可見到結晶物,地質溶解的碳酸鈣溶液,在長期的沉積下,形成了壯觀的碳酸鈣結晶牆。 | |
棧道旁設置的人體感測器,這裝置的用途是用來節約用電的,當一段時間沒人時,該受控的路段燈光就會暗掉,當感測到有人時,則會自動開啟照明亮度, 就跟捷運的電扶梯設計一樣,沒人使用時降速節電,有人時恢復正常運作。 | |
暗無天日的隧道內,竟然也有綠色蕨類植物附著於牆壁上。 | |
隧道內手機網路訊號滿滿,就是靠這些小型基地台天線通訊。 | |
每一小段就可發現緊急按鈕對講機,大大的提升隧道內的安全措施。 | |
隧道內共有二處蝙蝠聚集點,在與蝙蝠生態共生上,隧道內採用間接照明打在牆壁上,讓拱頂保持相對的暗度,路過蝙蝠聚集點時,不可打光也不可大聲, 不要干擾到蝙蝠的生態環境。 | |
舊三貂嶺隧道段終點後,將立即銜接上三瓜子隧道。 | |
三瓜子隧道段長度約 100 公尺長 | |
高架的鋼筋舖面棧道,每 100 公尺就會有里程標示,這裡為三貂嶺隧道自行車道的 2.9 公里處。 | |
來到熱門的拍照點,三瓜子隧道口的鏡面水池,這處水鏡池是故意設計的,鋼筋棧道於此轉為水泥路面,隧道內的積水漫淹整個路面,利用水的反射角度, 於隧道口營造出水鏡面效果,不同的取景距離下,水鏡面呈現的反射影像亦不同,天空要多點還是山景要多點,完全取決於拍攝者的構圖,也是易塞車的點, 因為大家都想拍出美美的照片。 | |
三貂嶺隧道自行車道,是由舊三貂嶺隧道及三瓜子隧道組合而成,是昔日宜蘭線的鐵路隧道,西端隧道口為三瓜子隧道,昔日是有鐵路橋樑跨越基隆河, 隧道口上方有「至誠動天地」題字,意思是指開闢這座隧道的艱辛,其真誠感動天地完成使命,如今封閉數年的隧道,重新啟用並且改造成景觀自行車道。 | |
鋼筋棧橋順著基隆河右岸壁掛,緩緩的爬升通往魚寮路出入口。 | |
當初在規劃闢建這座壁掛棧橋時,是以減少環境衝擊為主軸,棧橋路面遇樹不是砍掉,而是用閃躲方式避開,在其樹幹上還可見到「樹不能砍移」的標示。 | |
壁掛棧橋的出口為魚寮路,這裡的鋼筋舖面為一座大平台,可提供遊客休憩賞景,也是進入自行車隧道的三貂嶺端出入口。 | |
接下來路線怎麼安排,可順著魚寮路下行前往猴硐地區,亦可上行前往三貂嶺聚落,若是步行上行至金字橋,金字橋下方停車場有 YouBike 2 可租借使用, 當然亦可直入三貂嶺聚落逛逛,再順鐵道前往三貂嶺車站;我們選擇在此搭觀光巴士接駁車,接駁車基本上是 1 小時一班,車班由猴硐國小整點開出, 車行至碩仁里回頭,碩仁里就是三貂嶺聚落。 對於三貂嶺隧道自行車道的東端雙溪牡丹,及西端瑞芳三貂嶺有興趣的,可以看看以下兩篇遊記 | |
小恐龍的遊記相簿 |
[ 我要對本遊記留言 ] |
---|
網友:眯眯 === 留言時間:23-08-30
非常美好,體會前任辛苦礦工辛勞與努力付出心力,時代改變,讓我們這一代有美好景點去探索
|
[ 我要對本遊記留言 ]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