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恐龍遊記相簿
補充照片 新北中和牛埔山稜線步道(百年樟樹、柯子崙、長壽山、鄧公嶺、百年雀榕、國旗嶺、陶公嶺)
2021.12.15 由一線天步道回到圓通禪寺小歇,隨後由六角祖師塔旁石階上行,石階將通往佛寺後方山稜,步道中途的百年樟樹,不時的散發出陣陣的樟木香。
石階終點為牛埔山稜線步道,這裡建有一座八角休憩涼亭,五條步道在此交會,石階旁的步道為一線天步道,可下接崖頂的一線天洞口,西行橫向山腰步道, 可直通中和慈雲寺,穿越八角涼亭的稜線山徑通柯子崙山頭,東行橫向稜線步道通仁慈寺。
穿越涼亭續行稜線山徑,山徑平緩進入柯子崙山頭,這裡已被搭建山屋及開闢菜園。
稜線山徑下行接到山腰步道,東右行通往慈雲寺(慈雲巖),西左行通往玉皇宮天公廟。
選擇先往玉皇宮天公廟,玉皇宮是牛埔山稜線步道最西側的宮廟,主祀玉皇大帝,海拔高度約 170 公尺,若繼續西行的話,可穿越仙境墓園到達牛埔頭山, 也就是所謂的「圓通寺越嶺烘爐地登山步道」。
回頭東行來到柯子崙的慈雲巖,也就是中和慈雲寺所在地,昔日柯子崙山區發生山林大火,火勢延燒到慈雲巖附近獲得控制,大眾認為是觀世音菩薩顯靈, 於是由圓通寺開山主持妙清法師,指派弟子達進法師,於慈雲巖舊址重建主祀觀音菩薩的慈雲寺,二樓正殿供奉華嚴三聖(釋迦、文殊、普賢), 其中釋迦佛像是由白玉大理石雕刻。
慈雲寺前的視野非常遼闊,昔日尚未有城市大樓時,聽說燈火能夠照映到萬華龍山寺,慈雲寺前身慈雲巖是漳洲人建置,而艋舺龍山寺是泉洲人建置, 泉洲人認為,慈雲巖硬壓龍山寺,會影響他們的生計,於是在發生漳泉械鬥時,就把慈雲巖給燒了,也就是之後才有慈雲巖重建為慈雲寺。
慈雲寺東行穿過羽球場,沒想到佛寺裡會設有羽球場地,步道旁提供有公共廁所,回到五條步道交會的八角涼亭,繼續東行往仁慈寺。
步道接到仁慈寺,這仁慈寺之前叫上寶禪寺,寺門口的牌子上寫著靈宗,這靈宗又是什麼教派?原本想入內看看,但是疫情期間不開放入寺。
由仁慈寺門口右方山徑上行,步道將一路爬升到一小山頭,這小山頭立有一間小小的觀音廟,這裡應該就是牛埔山稜的石壁山。
續行步道的左邊設有觀景台,今天的能見度非常棒,可一路眺望到淡水出海口。
在觀景木棧平台旁,發現有一顆無名的基石,上頭只有標示 77、8 數字,看起來應該是移過來的,基石底座跟現場不太合。
順步道而行來到 Y 字岔路,殊途同歸,左邊步道上長壽山,右邊則是山腰步道。
左邊步階登上長壽山,這長壽山又稱長壽嶺,海拔標高 186 公尺,山頂小平台立有旗桿,埋設有高公補點基石,以前我們習慣稱為第二國旗嶺, 是牛埔山稜線步道最高的山頭。
下長壽山至鞍部前,步道的右邊有座鄧公嶺碑,老實說,個人還真的不知道為何立此碑。
來到稱為榕園的鞍部,榕園是因為這裡有棵百年的雀榕老樹,老樹的枝葉非常的壯觀,幾乎含蓋了整個鞍部腹地。
榕園續往東行有二條步階,左方為平緩的腰繞,右上較陡的步階登往國旗嶺,二條步階終點同歸於體健廣場,之後將一路下往南勢角地區,今天是安排環狀, 於是登上國旗嶺後,下體健廣場走腰繞步道回榕園。

國旗嶺山頂上建有國旗亭,又稱外南勢角山、紅頭尖,海拔標高 172 公尺,土地調查局圖根點,昔日我們習慣稱為第一國旗嶺。

百年雀榕老樹旁有間土地公廟,這間土地公廟是昔日挖礦工人建置的,如今則是山友歇腳休息的地點。
由榕園的土地公廟旁步階下行,中途左手邊有塊腹地,這裡立了一座陶公嶺碑,這座碑是紀念開闢此山林步道的人,原本這座碑已殘破,如今重建了。
回到主步道續下行,週圍空地處設置有體健設施,這條下往圓通路的步道,沿途會看到數棵大榕樹,其氣根都快形成一道牆了。
步道的出口為圓通路 305 巷底,順著巷道而行,將回到彩繪的 305 巷及 335 巷岔路巷口。
小恐龍的遊記相簿

推薦 - [ Facebook ] - [ X-Twitter ]
[ 我要對本遊記留言 ]
=== 尚 未 有 網 友 留 言 ===
[ 我要對本遊記留言 ]

輔助

RSS
繁簡
留言板
Creative Commons License
社群

X-Twitter
FaceBook
YouTube
連繫

skrnet
54player