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恐龍遊記相簿
補充照片 台北北投朝聖日式寺廟及石窟(北投普濟寺、弘法大師岩佛龕石窟、不動明王石窟瀑布)
2025.06.29 北投因為溫泉的發展,日治時期大量日本人居住,在信仰心靈的需求上,北投建立了許多的寺廟,今天朝聖主要以日式風格為主,首選就是有「溫泉守護寺」之稱的北投普濟寺, 騎行北投溫泉路到中山路口,入口石階步道邊坡上,就可見到刻有普濟寺的石頭標物。
順著石階步道上行,來到普濟寺的山門,山門是道教的用語,佛教的用語是三門,踏入三門就是進入了普濟寺的結界。
日本佛寺的標配「手水」,進入佛寺前要先進行淨身儀式,透過洗手及漱口來潔淨身心,旁邊有標示儀式步驟,先右手拿杓子洗左手,再左手拿杓子洗右手,然後右手拿杓子舀水漱口, 最後再以杓子內剩餘的水清洗杓柄,並將杓子放回原位。
石階步道使用的石塊,是取自唭哩岸石建造的,平緩的步階爬升約八十多階,旁邊還貼心的設置有護欄扶手,步階位在濃密的樹林間,怕步階會溼滑,還加擺了地墊止滑。
石階步道終點就是充滿日式風格的普濟寺,大殿上方匾額書寫的普濟寺三字,是出自於書法家于右任的題字,普濟寺在不同時期,擁有不同的名稱及宗派,根據普濟寺文獻上的記載, 在日治時期是稱為「鐵真院」,是由當時的鐵道部員工集資興建的,為臨濟宗妙心寺派布教所,也是昔日北投鐵道部員工祭祀與休憩的聚集場所,而且還吸引了裕仁皇太子前來參觀; 民國時期中國佛教會接管,由藏傳佛教的格魯派甘珠活佛駐錫,並且改名為「靈泉山普濟寺」,也就是目前普濟寺的名稱由來。
佛寺前的一塊碑石,碑石上的文字已模糊不清,這塊碑稱為「村上彰一翁碑」,村上彰一為日治時期鐵道部的工程師,曾經參予佛寺內「湯守觀音」的塑造,在鐵道部任職時有卓越功績, 寺方感念其在「鐵真院」的供獻,因此在寺內立碑做為紀念。
佛寺旁的「子安地藏像」,地藏指得就是地藏菩薩,日本的地藏信仰非常興盛,人們會向地藏菩薩祈禱各樣心願,因此就演化出許多不同的地藏,子安地藏就是守護孩子平安的地藏。
日式風格建築的住持寮房,以磚造、木構為基礎,建材為臺灣杉木及檜木,是寺院中住持的寢室,也是住持接待賓客和僧眾的處所。
寺院內一棵擁有百年歷史的樟樹,百年樟樹生機盎然,枝葉茂盛。
普濟寺的後門,溫泉路石階步道走到最頂的地方,這座門是沒有開放通行的,門柱上寫著「藥醫門」三個字,這藥醫門是代表什麼?原來是指門的組成結構,普濟寺的這扇後門, 就是藥醫門的結構,原本的本柱再加上控柱成四個支撐點,分擔主柱對屋頂的承重,這樣就不容易倒塌。
寺院內供奉有第八十八番石佛的的佛龕,台北版的「四國八十八箇所」,稱為「台北新四國八十八箇所靈場」,總共有八十八尊的石佛,第八十八尊石佛大窪寺藥師如來就在北投普濟寺, 當初弘法大師在四國創設這四國八十八箇所的用意,是讓信徒誠心的去朝聖,在日本是真的要去所指定的佛寺參拜佛陀菩薩,而在台北則是用石佛取代了佛寺,每一尊有其代表性, 第八十八番山號為醫王山,佛寺為大窪寺,本尊為藥師如來。
講到弘法大師空海和尚,接下來就往丹鳳山區的弘法大師岩朝聖,普濟寺溫泉路步道口,往熱海大飯店方向步行,熱海大飯店溫泉路門口對面,即可見到往北投丹鳳山的親山步道口, 這條丹鳳山親山步道會先經過大願寺,所以步道口一上去,就是大願寺的三門。
步道石階像在穿梭民宅巷弄,步階的扶手仔細一看,竟然是用 PVC 管配接的,這也太有創意了,建置便宜且重量輕,只是耐用度不知夠不夠。
石階來到鐵皮搭建的大願寺,往大師岩的步道在寺廟道路口,指標上寫弘法大師百年古蹟-天石岩,這天石岩就是指大師岩,而大願寺把建寺的地點稱為天石穴,意謂著是個好的地理位置。
石階步道接上山徑的岔路,先往山上的大師岩朝聖,回程原路再走往法船石,一路上山來到所謂的石窟建築群,第一眼看到的感覺是類似神社景物,但只有石燈籠景物是符合的。
岩石山壁上開鑿有佛龕石窟,這處佛龕為不動明王,原本門是關起來的,禮拜時才將門打開,裡面擺放有佛像、佛畫及油燈。
穿越兩塊岩石的石縫來到步道旁,這裡有座弘法大師紀念碑,碑文夾雜著日文,經查閱是一首和歌,字意為「遠望只見鄉里的草木和花,大師之山光輝閃耀」。
弘法大師紀念碑旁的岩壁上,也開鑿了一處佛龕石窟,同樣打開佛龕門禮拜,裡面同樣擺放有佛像及油燈。
步道往丹鳳山方向行走一小段,左方明顯有山徑往大岩石山頭,需要小攀爬一下,因為不是正規的步道,上攀至小山頂發現立有湯海岩基石,這塊基石應該是溫泉業者設立的吧, 上面還標示有海拔 151.1M 高,湯海應該是指溫泉,意謂者這是一座有許多溫泉的岩山。
湯海岩基石處續往大岩石山頂移動,來到大岩石的山頂處,眼前整個視野大開,岩頂上立有一顆基石,此為北市 32 號基石大師岩,海拔標高約 151 公尺。
大師岩山頭視野廣闊無遮敝,可以俯視北投市區及展望周圍群山。
原路步道下山,於岔路處往法船石方向行,山腰處即可到達法船石,一顆像船體的大石塊,上面載運著菩薩神龕,亭子的建物有些毀損,但不失其法船的英姿。
回到溫泉路北投普濟寺步道口取車,下個目的地為北投不動明王石窟瀑布,順溫泉路騎行接幽雅路,再轉杏林巷即可到達不動明王石窟,不動明王石窟又稱為「北投明王寺」,為佛教石窟, 供奉佛教密宗護法神之一的不動明王,此石窟是在日治時期日人所建,旁邊還有一座水瀑,在瀑布旁的山巖石壁上開鑿出神龕,神龕內浮雕一尊站姿不動明王像。
傳說曽經有大蛇在此坐陣,因此水瀑旁分別供奉兩座石碑,左側石碑為昭和 8 年豎立,碑面陰刻楷體「大蛇明神」,瀑布右側石碑為昭和 14 年,碑面陰刻行體「南無妙法蓮華經青龍明神」。

今天朝聖的三處古蹟,北投普濟寺、北投真言宗石窟建築群及北投不動明王石窟,皆是列入保護的市定古蹟,皆是在日治時期由日本人所建立,而且還保持了原汁的日式風格。

小恐龍的遊記相簿

推薦 - [ Facebook ] - [ X-Twitter ]
[ 我要對本遊記留言 ]
=== 尚 未 有 網 友 留 言 ===
[ 我要對本遊記留言 ]

輔助 :

RSS
繁簡
留言板
Creative Commons License
社群 :

X-Twitter
FaceBook
YouTube
連繫 : skrnet 54player